这段时间气温变化比较大,头疼脑热的患者又多了起来,“感冒”再次进入了大家日常交流的话题之中。今天,中医妹儿就带大家了解“感冒”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并分享一下“感冒”后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护。
01、什么是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为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邪气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导致肺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尤以冬、春季为多,婴幼儿、老年人及平素体弱患者多因正气不足,从而可能导致邪气内陷,出现病情较重或变生他病的情况。
02、正确认识“感冒后诸症”
在“感冒”后相信许多朋友都有出现咳嗽(部分咳嗽甚至会迁延不愈)、胸闷、气短、疲倦、畏寒、乏力、自汗、失眠、失去嗅觉味觉等等情况。这一系列症状还有一个特点——往往常规药物疗效欠佳,很多患者在就诊时主诉中会提到自己已经服用了很多药物。中医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余邪还未清除,正气尚未恢复。那么如何进行调治呢?首先,在生活中我们需尽量做到“避风寒、慎起居、畅情志”,即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心情舒畅,注意添减衣物,不可贪凉喜饮等;其次,如果症状明显或持续时间长则不建议硬抗,尤其是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口服常规药物疗效不明显时,建议可通过中医中药进行治疗,但一定需要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治疗,避免疾病出现迁延不愈或进一步加重的情况。
03、饮食禁忌及中药调补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增强机体适应力,提高抵抗力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这个时候饮食摄入便十分重要。民间早就有“咳嗽不忌嘴,郎中跑断腿”、感冒后“关到起”之说,《黄帝内经》也提出了“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如果临床中确因饮食问题出现了“食复”及“热遗”的问题,我们可通过辨证口服中药进行治疗,因为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医圣张仲景便提出了其治疗大法及辨证要点。在“感冒”后的初期,也就是机体正气尚未恢复的阶段,不能“强食”,也不可过早进补。饮食方面应禁忌生冷、辛辣、酒类及一切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量也应从少到多,从易消化至正常饮食,即使需要进补也应待胃气缓慢复苏、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后,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适当予以中医中药辨证调补。
04、中医功法及外治法
中医认为“动则阳生”,但是“感冒”后机体体力及免疫力均处于恢复阶段,因此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此时我们可采用中医传统功法达到促进机体阳气流动的目的,进而有助于机体的恢复。中医传统功法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站桩功、六字诀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如果在练习传统功法中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时需要立即停止,必要时及时就诊!此外还可以运用中医外治法,如艾灸、穴位敷贴、中药熏洗、刮痧、拔罐等,实践发现以上治疗方式均有助于改善“感冒”后畏寒、失眠、乏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