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土是五行的中心,黄是其代表颜色,而道家的修炼故事里也总少不了黄精。在古代养生学家眼中,黄精是延年益寿的好东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记载了黄精“久服成仙”的故事。因嚼食黄精可饱腹,古代修道之士常将其作为辟谷期间的食物,所以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又称它为“仙人余粮”。黄精真的这么神奇吗?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药用价值?今天就跟随药师傅一起从医籍史书和现代研究中探索一二。

黄精的功效
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其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李时珍称它为“气血双补之王”。《本草纲目》中描述:“黄精补诸虚,填精髓,平补气血而润”。
《中国药典》中记载,黄精性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作用。可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咯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由此可见,黄精之所以自古被认为是仙人余粮、养生圣药,很大原因来源于其药食同源的属性与补气养阴的功能。中国人自古讲究养生,对于现代人而言,常睡眠不佳,或食欲欠佳,或精神恍惚,这些亚健康状态大多是由于长期熬夜、不规律饮食引起的,在中医辨证上常表现为气阴两虚、肾精不足或脾胃气虚。而黄精归肺、脾、肾经,其补气养阴的功能,主要滋养肺阴、脾阴和肾阴。且肺属上焦,脾属中焦,肾属下焦,服用黄精可有效调节上、中、下焦,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使人精力充沛。因其性味平和,适宜久服且不伤身。
黄精的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精主要含有多糖、甾体皂苷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及生物碱类等众多成分,其中黄精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延缓衰老、改善记忆力、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抗氧化、抗炎及调节激素水平等实现,多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肝肾化学性损伤、消耗性疾病及病后恢复期患者的多种病症。近年的研究发现黄精对于促进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造血细胞及生殖细胞等损伤有很好的修复和再生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仍是通过抗氧化、抗自由基等途径,从而也印证了黄精作为养生药物的依据。
黄精为何要炮制
生黄精中含有黏液质等成分,直接食用会有舌麻感,对于咽喉有一定的刺激,且生黄精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水分,相对来说保存时间较短,因此需经炮制后方可用于临床。唐代有九蒸九曝法,现在主要有酒蒸和清蒸。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功能,并可以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酒制使其滋而不腻,更好发挥补益作用。
黄精的服用
煎服
黄精有健脾润肺、补气益肾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脾虚、肺阴不足,肾气不足等症状,和其他中药材一样,一般入汤煎服效果更好,这样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完全析出。
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可配地黄,天冬等同用。
用于脾胃虚弱,若脾胃气虚而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软者,可配党参,白术等同用。
用于肾虚精亏,常配枸杞子等同用。
用于消渴,常配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同用。
泡水
黄精也可以用来泡水喝,其“气阴双补”不失为一个滋阴补气的佳品。因此四季养生用黄精泡水喝,虽然泡水析出的有效成分的量较少,但作为日常保健平补效果也是不错的。
熬粥
把黄精洗净切片,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再把淘好的米,连同煎汁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用大火煮沸,改为小火煮约30分钟,用糖调味即成。常吃黄精粥,不但可以补肺气,还能预防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黄精的使用禁忌
阳衰阴盛者不宜:《本经逢原》言黄精为补中宫之胜品,宽中益气,使五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坚强,皆是补阴之功。但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不可不知。
脾虚有湿者不宜:《本草便读》言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恐其腻膈也。
湿旺者不宜:《玉楸药解》言黄精滋润醇浓,善补脾精,不生胃气,未能益燥,但可助湿。上动胃逆,浊气充塞,故多服头痛,湿旺者不宜。
总的来说,阴盛气滞、痰湿雍盛等体质者应慎用或忌用黄精。如需服用还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