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四川省中医医院)!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患者服务 > 健康科普 > 正文

古语话中医 | 虚劳虚烦不得眠,为什么又累又困反而睡不着

发布时间:2023-11-15    来源:     浏览:

夜长愁反复,

怀抱不能裁。

披衣坐惆怅,

当户立徘徊。

——南北朝 刘孝绰

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机体修复、整合记忆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经历着失眠困扰,并且求助于中西医方法以解决困扰。

中医话失眠

失眠对应的中医病名有“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最早由《黄帝内经》提出“不得卧”的概念,并且分析了各种病因。《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因为胃气不和所致;“不得卧,卧则喘者”,是因为水气上凌导致,水气是什么?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体内水分的运行,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水道,肾气的开阖调节,脾气的运化转输,其中一脏的功能失常,都能导致水不化气,水分停留而发生水肿。《素问·热论》云“伤寒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外感病引起不寐。总而言之,导致失眠的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是脾胃不和,有可能是肺气不足,也有可能是感冒了导致的。

历代医家对失眠这一个病症,逐步形成了更深入的系统性理论和治疗原则。《伤寒论》中太阳病中如狂、发狂,少阴病中但欲寐、心烦不得眠都与失眠相关,认为失眠大多与外邪尤其寒邪有关。《外台秘要》中称为“不眠”,《圣济总录》中的“少睡”,《和剂局方》称“少寐”,并专辟章节,提出丰富的治疗方剂。清代医家何其伟在《医学妙谛》中说“失眠总由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致失眠者,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阐述了失眠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在中医理论中,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平衡的体现,主要形成三种理论。

天人合一的阴阳学说

人与大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盛衰消长,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体也会随着自然界一起。平旦之时,阳气升发,由内向外,阳气盛,阳主动,产生醒觉,午时达到顶峰,午后阳气渐消,入夜时阳气式微,潜藏于内,阴气盛,阴主静,则产生睡眠。《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卫气运行与睡眠相关联

《灵枢·营卫生会》曰:“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卫气在人体循行具有一定规律,白天行于体表,夜晚行于内脏,《灵枢·卫气行》中描述“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内脏”。《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寐,阴气尽则寤。”卫气的循行与阴阳二蹻脉的经气相交。阴阳蹻脉司目之开合,与睡眠相关。白昼卫气行于阳,阳气充煦,身体温热,目开而寤;夜晚卫气行于阴,阴气充实,脏腑静和,体温下降,目瞑而寐。

气血盛衰对睡眠的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中“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不能统摄协调五脏,心主神明,不能维持正常的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宁,阳能入于阴,入睡从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历代医书有大量笔墨描述虚证失眠。《景岳全书》曰:“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类证治裁》中认为:“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过度伤心和思虑之后会造成脾的运化功能下降,脾为后天之本,也就是我们在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提供能量。如果我们的脾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我们的气血,从而就营养去供养我们的心神和脏腑,日子一长,就形成了慢性失眠。

同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大病之后不得眠:“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这里也着重强调了大病之后,我们人体各个机能下降,导致气血阴阳失调。阴阳的不平衡,在表,造成营卫不和的表现,在里,造成阳不能潜,阴不能收,形成阳亢的症状。比如新冠大病初愈之后,病人表现为汗多、怕冷怕热、失眠、心悸等表现。

按照传统八纲辨证,失眠划分虚实。失眠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实证多与痰火、肝火、心火相关,火邪扰心,心神不安,病程短,起病较急。虚证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有关,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病程长,起病缓慢,或病情反复缠绵。虚证在失眠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常用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两种。常见的证型有5类:

心脾两虚型

主要症状为梦多且特别容易醒,一颗心扑通扑通的狂跳,经常给别人说,“对不起,我忘了”,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等等。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滑腻,脉细弱,或濡滑。这类人群需要以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阴虚火旺型

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导致的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重点突出一个又热又烦,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这类人群需要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心胆气虚型

主要症状为失眠多梦,易于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息,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㿠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质淡,苔薄白,或舌红,脉弦细或弦弱。这类人群需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痰热内扰型

主要症状有失眠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呕恶嗳气,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结,彻夜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这类人群需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肝郁化火型

主要症状有失眠,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苔黄燥,脉弦数或弦滑数。这类人群需要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神奇的酸枣仁汤

古书就专门强调了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酸枣仁汤证的前提为“虚劳”,是病机,是由心肝阴虚血亏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虚烦不得眠”。“虚烦”是指心中郁郁而烦,特别是夜间,病人心中常因莫名烦乱而不宁。故仲景用酸枣仁为君药,养血而补心肝之体。

近代著名中医刘惠民认为:“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刘强,王维澎选辑《名老中医医话》,1985年)。刘老认为,用药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每次多在30g以上才能收良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酸枣仁中的皂苷、黄酮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和安神的机制,动物实验也验证酸枣仁具有催眠作用,并延长睡眠时间。

在配伍上,川芎调畅气血而顺心肝之用,与酸枣仁一收一散,阴阳合一。他药知母、茯苓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

因此诸多医家在酸枣仁汤的基础上,随症加减配伍化裁。酸枣仁汤成为虚证失眠的代表方剂之一。

中医治疗有妙招

穴位治疗

(1)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病、失眠、心烦、惊悸、怔忡、健忘、癫狂痫、胸胁痛等病证。

(2)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3)百会穴:在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位于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失眠、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

(4)失眠穴: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主治失眠、脚底痛等。

食物治疗

(1)远志枣仁粥:远志,炒酸枣仁,粳米。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适量清水锅中,加入洗净的远志、酸枣仁,用大火烧开移小火煮成粥,可作夜餐食用。此粥有宁心安神、健脑益智之功效,可治老年人血虚所致的惊悸、失眠、健忘等。

(2)百麦安神饮:小麦、百合、莲子肉、大枣。冷水浸泡半小时,倒入净锅内,加水至750mL,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煮30分钟。滤汁饮用。此饮有益气养阴、清热安神之功效。可辅助治疗神志不宁、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多汗等。

(3)桂圆芡实粥:桂圆、芡实,糯米,酸枣仁,蜂蜜。把糯米、芡实分别洗净,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加入桂圆,大火烧开,变为小火煮25分钟,再加入酸枣仁,煮20分钟,食前调入蜂蜜。分早晚两次服。此粥有健脑益智、益肾固精之功用。可辅助治疗老年人神经衰弱、智力衰退、肝肾亏虚等。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 - 57365线路检测中心网页版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27602号-2
邮编:610075
挂号咨询电话:028-87783481

(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