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它的人趋之若鹜,讨厌它的人弃如敝履。它有着“中药抗生素”的美誉,也有着“肾毒杀手”的争议。它既是药又是菜,既可内服也能外用,它是集万千宠爱和极度厌恶于一身的矛盾体。今天,我为鱼腥草代言,为您讲述它的传奇人生。
传奇一
生活报之以歌,它是历史的宠儿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jí]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大约起源于早白垩纪古北大陆,是古本草类的核心成员之一,对于早期被子植物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三白草科的植物是喜温喜湿的亚热带类群,在第四纪冰川之后,全球温度大幅下降,导致原本十分繁荣的蕺菜属的多数物种灭绝,蕺菜即鱼腥草成为该属几种幸存的物种之一。
蕺菜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的西南、中南地区是最主要的分布区,尤以西南区域内资源变异最为丰富(换句话说,就是生长在长江以南的温暖湿润的地方)。感谢生活对它报以偏爱,让这个历史的宠儿未曾湮灭于时间的洪流中,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见到这个神奇的植物————鱼腥草。
传奇二
有意思的别名
鱼腥草有很多别名,例如猪鼻拱(四川一带的叫法)、臭草(江浙一带的叫法)等等。其中最出名的是折耳根。那为什么又叫折耳根呢?有人说是古汉语发音, 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发音和古语发音是有差别的,古语里面的蕺,就念“zhi”或“zi”,再加上一点儿化音,根又白白胖胖的,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折耳根”。用四川话念“折耳根”,就犹如同古人交流。
那为什么叫鱼腥草呢?时珍曰∶“蕺字,段公路《北户录》作蕊,音戢。秦人谓之菹[ jù ]子。菹、蕺音相近也。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李时珍解释道,由于该物种的叶有鱼的腥臭气,所以叫鱼腥草)。”从此,鱼腥草成为了它的药用名。鱼腥草发出这种鱼腥的味道是一种叫鱼腥草素的化学物质导致的,这种物质散发出的味道就类似于鱼腥味,同时,也是促成鱼腥草抗菌的成分之一;并且鱼腥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优于根乙醇提取物,且抑菌成分的种类数及含量也高于后者,作为药用,地上部位优于根。
传奇三
“植物抗生素”PK“肺痈要药”
PK“肾毒杀手”?
现代研究发现,鱼腥草含鱼腥草素、挥发油、蕺菜碱等等。其中,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用乙醚提取出来的非挥发物,还有抗病毒的作用。本品还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还能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本品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鱼腥草才享有了“中药抗生素”和“植物抗生素”的美誉。
西医称其为“植物抗生素”,而中医则称其为“肺痈要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关于其功效,古书早有记载。《本草经疏》:“治痰热雍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而2020版《中国药典》这样描述——————归肺经,味辛、性微寒,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我们该如何应用鱼腥草治病呢?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和配伍应用,下面药师傅就教教你怎么用。
▲治肺痈,肺热咳嗽。本品清热解毒尤善消痈排脓,长于清泻肺热,为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治肺痈咳吐脓血,常与清热排脓药桔梗、芦根、薏苡仁等同用;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多与清热化痰药桑白皮、黄芩、瓜蒌等同用。
▲治热毒疮痈。本品既清热解毒,又有消痈散肿之功,亦为外痈常用之品。治热毒疮痈,红肿热痛或热盛脓成,可单用本品内服,或与清热解毒药蒲公英、野菊花、连翘等同用;也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敷的时候注意留孔泻热毒。
▲治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之功。治热淋小便涩痛,常与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海金沙、金钱草等配伍。还可用治湿热所致的带下、泻痢、黄疸等多种湿热证。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有肾毒性和致癌性,被称为肾毒杀手”是谣言吗?!
此前,有权威医学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中成药里面存在的马兜铃酸与亚洲地区的肝癌有决定性的关联。文章一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出现了这样的谣言:经常食用鱼腥草不仅会导致人体出现肾病,鱼腥草内的有害物质还会与人体内的DNA分子结合,导致基因突变从而诱发癌症。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日日与云贵川渝相伴的鱼腥草居然是“肾毒杀手”?
其实不是的。马兜铃酸的确致癌,其进入人体后其中一种代谢产物是马兜铃内酰胺I,有肾毒性,同时存在于某些植物中。但鱼腥草和它们不同。早在2016年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进行了辟谣。李耘表示: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而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这两者并不可等同。据介绍,马兜铃内酰胺I具有一定肾毒性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但鱼腥草中含有马兜铃内酰胺BII、马兜铃内酰胺AII和马兜铃内酰胺FII,未见含有马兜铃内酰胺I的报道。马兜铃内酰胺与DNA形成加合物的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且不能完全由马兜铃酸I机制类推。
目前,鱼腥草作为传统药食两用品种收录于国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品名单》中,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恰当,所以,药师傅认为,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有一定的数据支持,但直接定义“鱼腥草为肾毒杀手”的逻辑推论属于偷换概念,逻辑推论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传奇四
鱼腥草浑身都是“爱心”
大家平时见到的鱼腥草是什么样子的?对鱼腥草的印象多半是来自于菜市场的折耳根吧?有卖根的,有卖嫩芽的。那么药材的鱼腥草大家认不认识呢?药材分为“鲜鱼腥草”和“干鱼腥草”两种。
鲜鱼腥草的茎呈圆柱形,长20~45厘米,直径0.25~0.45厘米,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厘米,宽3~1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干鱼腥草的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黄棕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鉴别注意要点:▲鱼腥草新鲜时鱼腥味浓烈,干后闻着也有味道但不是鱼腥味。▲干鱼腥草的茎扁棱柱形,每个表面都有2~3条棱,断面基本呈三角形或箭头形。节处常有残存薄片(托叶鞘)。▲干鱼腥草的叶有叶柄,叶片虽然破碎,但在干燥情况下能用手展开。基部叶片心形,有多条叶脉从叶柄处放射状发出。叶中部碎片可见并行的几条叶脉,叶脉回环成封闭状,叶缘碎片全缘,最边缘处略反卷。▲干鱼腥草炮制中常见花(果)穗,不易碎,小果密集,是重要的鉴别要点。▲有一种植物叫峨眉蕺菜,与正品鱼腥草接近, 但全株为绿色或绿白色(茎、叶绝无紫红色),花总苞片(就是开花时那个白色的像花瓣一样的叫总苞片)多数6,稀少5、7、8片(绝无 4)。虽有相似药用,但非药典品种。
贮藏要求:干鱼腥草置于干燥处;鲜鱼腥草置于阴凉潮湿处。
传奇五
药食两用
鱼腥草是药食两用的植物,既是药,又是菜。既有家种,也有野生,是著名的野菜,越王勾践就喜欢采它。“十九年间胆相厌,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这是宋朝王十朋的诗作《咏蕺》。《会稽志》蕺山在府西六里,越王采蕺于此。诗中所说越王勾践采蕺食蕺的地点就在越国的古都绍兴——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
从这些诗作里可以发现,当时江浙一带的百姓还是很热衷于吃蕺菜的。你猜,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就喜欢挖野菜,有没有可能就在挖鱼腥草呢?如今,云贵川渝一带喜食折耳根,折耳根烤鱼、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肉、火锅折耳根等等,都是大家的挚爱。折耳根被称为“灵魂作料”,无论是狼牙土豆花、烧烤还是火锅蘸料,总爱加上点折耳根碎。
不过,折耳根虽美味,却不能多吃。《名医别录》载:多食,令人气喘。陶弘景说:俗传食蕺(鱼腥草)不利人脚,恐怕因闭气的缘故,今小儿食之,觉脚痛。作为药品时,干鱼腥草每次用量为15~25克,鲜鱼腥草用量加倍。作为食物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它的药性,不要吃太多,张廷模主编的《临床中药学》对鲜品用量定义到60~100克。
因此,笔者认为,大家每次食用最好不要超过100克,并且不要天天吃,最好隔几天吃一次,尤其是小孩子还是不要吃太多为好。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鱼腥草的农药残留问题还有有无虫卵问题,建议使用前浸泡1小时为好。不过,人的体质都是有个性差异的,有的人可以吃更多,有的人或许一点都不能吃,也是正常的,因人而异。
不要以为鱼腥草只有小时候可爱的样子,正所谓“女大十八变”,到了夏天,它就会长成带着白花的娉婷少女,可美丽了。《药典》写道:鱼腥草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釆割,除去杂质,晒干。夏天到了的时候,大家不妨找找开花的鱼腥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