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推荐申报2023 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公示
(第二批)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文件》(中西会发[2023]195号)的精神,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的要求,现将我院推荐申报202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项目名称、提名者、项目简介等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排名不分先后,具体内容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3年09月28日至2023年10月10日。
序号 |
奖项类别 |
项目名称 |
申报者姓名 |
申报形式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提名单位 |
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中西医结合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 |
陈秋 |
牵头 |
陈秋、邓武权、胡承、刘桠、周鹏、樊科、杨芝明、孙丽莎、文青、芮顺利、王湛 |
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重庆中联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瑞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排序和个人基本情况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时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异议受理部门: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科研部
联系电话:028-87783242
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纪委办公室
联系电话:028-87769730
通讯地址:成都市十二桥路39号
邮编:610072
附件:拟推荐申报202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
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
2023年09月28日
附件
项目名称: 中西医结合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
主要完成人(含排序): 陈秋、邓武权、胡承、刘桠、周鹏、樊科、杨芝明、孙丽莎、文青、芮顺利、王湛
主要完成单位(含排序):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重庆中联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瑞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报奖类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项目简介:
糖尿病等代谢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但目前我国代谢性疾病防治方面仍存在着发病机制不明确、信息孤岛、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平衡,各地区和各级医院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阻碍了精确诊疗和综合管理的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代谢病具有整体调理、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的独特优势,可多方位防控、延缓或逆转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代谢病危险因素早期筛查预警及精准干预提供了新机遇。团队前期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中西医结合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内容及应用推广情况如下:
首创中医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SCCM), 初步建成了代谢病中西医结合智能标准化管理平台
项目组于2019年在57365线路检测中心通道内分泌科成功落地建立中医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Standardized Management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Metabolic Diseases, SCCM),中心通过对接医院内部HIS系统为患者提供包括多学科协作、全面中西医结合检测、数据分析、中医特色处置推荐、个性化及院内外一体化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诊疗服务,为中西医结合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体系奠定平台基础。
2、率先开发糖尿病等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软件,促进代谢病同质化诊疗
项目组依托国内指南、专家共识,基于物联网信息技术研发了中西医结合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肥胖等代谢病的临床路径软件,辅助各医疗单位人工智能问诊,辨证论治,提供综合预警、未病先防、智能推荐用药、中医传统功法、药膳指引、精神调摄和健康教育、动态随访等处置建议,为患者提供实时全方位个性化诊疗指导,带动提升各基层医院代谢病诊疗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诊疗同质化、标准化。
3、建立以专科联盟为基础的中心医院到社区医院的一站式联动防控网络,促进该体系临床推广应用
基于SCCM平台初步建立了省-市/县-社区/乡镇医院中西医代谢病专科的远程分级诊疗协作网络,并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机技术结合微服务插件突破医院-社区系统屏障,建成集中心专家病人收治、床位监控、转诊临界监控、转诊申请、转诊病历共享远程会诊、上转床位预定、上转诊疗计划、下转指标等功能为一体的快速绿色会诊转诊通道,形成中心医院到社区医院的一站式联动防控网。目前已有昆明市中医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等全国近30家医院合作参与该体系的临床推广与运用,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项目累计发表论文42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31篇,SCI论文155篇;出版著作16部;申请专利及软著44项;发布团体标准、指南或专家共识15项;完成成果转化1项,获批院内制剂13项。连续承办10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在大会上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