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物医药与中医交叉创新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分会场(二)
分会场主题
中医药与生物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交叉创新
活动时间
2022年10月28日(周五)14:00-16:00
参会方式
腾讯会议,ID:641554711
会议无密码
分会场介绍
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也是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医药科技攻关需要持续深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和升级,需要大量医学研究提供支持,也需要从现代多科学交叉前沿的最新发展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与智慧。
活动将邀请海内外优秀人才,聚焦重大疾病、重点领域,围绕国际前沿生物医药与中医药问题展开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与探讨,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原始创新与融通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实现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
学术分享者简介
学术报告题目: 保元胶囊通过促进线粒体功能增加中风后神经再生从而改善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
杜巧辉,男,毕业于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哲学博士,本硕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理学专业,如今于香港大学中医学院任博士后,目前致力于中药线粒体疾病和神经发生的药物发现和SARS-COVID-2019治疗的药物发现。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国家奖学金及中国医学科学研究生研讨会优秀奖。既往在2018年中医学研究生研讨会、第十五届国际中医药研究生研讨会、第46届神经科学学会年会进行学术分享。
学术报告题目: 脱乙酰酶HDAC6具有串联催化结构域和锌指结构域(ZnF)结合泛素(Ub)
王珑珑,男,弗里德里希·米舍尔研究所(FMI)的生物医学研究博士后研究员,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访问科学家。研究方向:病毒感染中的泛素链。曾获武汉大学社会实践杰出个人,国家激励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武汉大学奖学金等荣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获专利1项,上海结构生物学年会特邀演讲者,参与冷泉港亚洲会议海报展示。
学术报告题目: 《基于TRPV1离子通道研究隔药灸脐法治疗IBS-D的效应机制》
马凤君,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学术报告题目: 多孔硅介导的新型姜黄素递送体系用于抗菌和伤口治疗
段伟,男,浙江大学分析化学硕博连读,研究方向:面向生命健康领域的新型药物递送体系和创新诊断技术。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个人一作论文累计影响因子65,(中科院一区4篇,IF>10.0 5篇)。此外,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7篇,论文总引用294次,H因子为9。研究成果被新材料资讯、奇物论、浙大化学等学术媒体亮点报道。以主要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3项专利在复审阶段,参编Elsevier英文专著1章。
学术报告题目: 刺五加及其化合物对高原肺水肿的治疗研究
王依澜,女,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 6篇,影响因子26.4,北大核心期刊2篇,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各1项。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课程-西医诊断学教学任务和临床医学院科研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并获得立项。
供稿:人力资源部
编辑:闫译兮
校对:张慧
审稿:王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