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夜空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了北方,正所谓“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此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可见,冬季的寒气已经到了顶峰时刻。
古人将这一时期分为三候:“初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是大寒之物,寒阴则蜷曲,温阳则伸展,冬至之前,阴气盛,蚯蚓蜷缩着身体而头朝下;冬至一阳生,故蚯蚓虽然仍然蜷曲,但头却向上。而麋属阴兽,感冬至后阳气则麋角脱落。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萌发,也开始流动,出现井泉水上涌的现象。
冬至开始,就进入人们常说的“数九天”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即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次类推,直到“九九”就春暖花开了。
冬至养生
古人将冬至描述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冬至日为一年之中阴气最为旺盛的一天,而后一阳初生,并逐渐旺盛,所以此时是强身保健的大好时机,也是许多疾病治疗的关键时期.
饮食
冬至时阴气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蓬勃生发,此时最易吸收补益的“能量”,所以人们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把握时机,补养阳气。冬季在五脏应于肾,而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本,故补肾阳为此时的养生重点。民间素有冬至吃狗肉、羊肉的习俗,但是大家要注意,切忌盲目进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而虚又有“气、血、阴、阳”之分,进一步还涉及到每个不同的脏腑,各有各的补法,若体质本就偏实、偏热,还食入温补之品,那对身体是百害而无一利。同时,冬季干燥,加之气候寒冷,人们往往温补之品摄入较多,使内热加重,进而损伤阴气,迫使体内阳气大动,不能潜藏,阳气内盛,又反过来消耗阴精,故养阴益精的药食也必不可少,可适当吃一些阿胶、银耳、荸荠、藕、梨、柚子等。
起居
首先,冬三月,天寒地冻,体内阳气潜藏,应早卧晚起,特别是老年人,最好等待日出之后再活动,以免扰动体内阳气。天寒要适当防寒保暖,添加棉衣棉裤,进行适当体育活动,护阳固精,以增强抵抗力和御寒力。
其次,冬主闭藏,欲不可强。冬至一阳生,初阳得护,使其长养,则为来春升发之本。不然,此时若不知节制静养,还嗜欲纵情,大违冬天闭藏之道,至来春当升之际,下无根本,阳气轻浮,易得温病。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保养肾精,节制房事。
中医“冬病冬治”
随着冬至的到来,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由此拉开序幕。治未病中心遵循“天人相应”理论,“冬病冬治”,中医外治与内治疗法相结合,在“三九黄金期”治疗冬季易患和/或容易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
所以此时是强身保健的大好时机,也是许多疾病治疗的关键时期。
1、三九敷贴
在三九天用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同时,三九天灸还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天灸疗法操作简便易行,疗效好而副作用小。三九天灸与三伏天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疗效相得益彰,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也让大家在疫情时代多一层对抗病邪的保障。
2、三九灸法
灸法是补益阳气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三九期间通过在足三里、关元、气海、背俞穴等特定强壮穴施灸,能起到补阳散寒、强壮机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阳虚甚者可施以吴氏长蛇灸,大补元气;上热下寒、虚火上炎者可使用引火归元灸,既有补阳气、通经络、缓旧疾、祛病邪之效,又能避免温燥伤阴。
3、特色古典针刺疗法
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烧山火”等古典针刺手法更有激发身体免疫力、温阳益气、祛病散寒的功效。
4、辨证施膏
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讲究一人一方,辨证论治,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科,尤其是需要大补元气者。冬季气候寒冷,慢病患者与体虚之人更易受外邪侵袭,进而正气更虚。于冬至日开始服用膏方,可有效调补精、神、气、血,达到补虚和防病治病的作用。
供稿:治未病中心
编辑:闫译兮
审稿: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