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医院官微 成都中医附院 四川省中医院 3月21日
2021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今年的主题是“良好免疫源于优质睡眠”
在当今社会
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失眠经历
“30年前睡不醒,30年后睡不着”的说法已经落伍
失眠年轻人比比皆是
买最贵的保健品,敷最贵的面膜
熬着最深的夜,描着最in的黑眼圈
但是,你所经历的失眠,是真正的失眠吗?
只是“熬夜”“睡不着”
却不一定就是医学定义的失眠
失眠症的定义
如果把失眠作为一种疾病,医学对失眠的定义是:
频繁和持续的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
诊断标准为:
1.入睡困难
2.早醒
3.睡眠维持困难
4.睡眠时长不足
5.日间症状
一起来看看具体是哪些症状吧!
1.入睡困难:从躺到床上到睡着的这段时间,叫入睡潜伏期;成人大于30分钟,叫做入睡困难。
2.早醒: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
3.睡眠维持困难:夜间反复醒来多次,而且醒后难以再次进入睡眠
4.睡眠时长不足: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随着年龄,对睡眠的需求量减少。还有人天生就睡眠少,精力好。
PS:目前提倡学龄前儿童大于10小时;中小学生睡眠在9-10小时;成人睡眠7-8小时;老年人睡眠6.5小时以上。
5.日间症状:白天疲倦,易怒,日间瞌睡注意力或记忆力下降,影响到工作,生活和社交。
这几个条件满足一个或者多个,而且才能在医学上诊断为失眠。
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3次以上,持续3个月,排除其他干扰睡眠的问题(噪音,晚上孩子哭闹,值夜班等等)才能诊断为失眠症,也叫做慢性失眠。
短期失眠症的病程少于3个月。
为什么会失眠?
1987年以来,认为失眠原因有三因素,叫3P模型。
易感因素:某些性格或者遗传因素,比如完美主义者的性格。
诱发因素:比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矛盾,生活变故等应激事件,容易诱发急性失眠。
维持因素:急性失眠后,处理的态度或情绪不恰当,使得失眠维持。
还有些因素也会影响,如:
光照:在日间,有足够的光照,会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让头脑保持清醒;当进入夜晚,脑内分泌褪黑素产生睡意。
温度:体温波动会诱发困意,白天活动中身体产生能量体温升高;夜晚体温下降,产生一些对睡眠有帮助的激素和神经递质。
睡眠驱动力:有些人睡眠驱动力强,睡的又快又好。白天过度的睡眠会削弱睡眠驱动力,造成夜晚入睡困难。
对睡眠的焦虑:在发生急性失眠后,常见的三种心理:
1.担心失眠的不良后果,比如认为会痴呆。
2.害怕失眠,在没有睡意时就早早的躺上床等睡眠。
3.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想白天的工作,长时间无法形成“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如何评价睡眠质量?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临床评估
询问睡眠情况,比如睡前,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和功能,相关病史,查体,家族史等。
2.主观测评工具
主要依靠睡眠日记和量表,比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指数量表等
3.客观测评工具
最常用的就是多导睡眠监测(PSG)
这是一种可视化的医学指标,通过采集脑电信号、心电信号、肌电信号、血氧饱和度等,客观的反映整夜睡眠分期是多少?入睡的潜伏期是多少?深睡眠是多少?浅睡眠是多少?有没有发生夜间睡眠呼吸的暂停?(严重打鼾)有没有异常的睡眠行为?(比如梦游)从而发现睡眠疾病,精准治疗。
如何治疗失眠?
作为失眠者,你get到以下的痛点吗?
#不吃药睡不着
#药越吃越不管用
#担心药的副作用
#药物依赖,戒不掉了
其实,失眠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首选的是认知行为治疗(CBT-1)。
主要内容包括:
认知治疗:放松心态,正确对待,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观点,比如失眠会得精神病,会痴呆,或者认为自己的失眠没有人家的时间长等等。
睡眠卫生:睡眠环境温度光线,避免睡前吸烟,喝酒,喝茶或咖啡,清空大脑,定时起床,定时锻炼,避免长时间午睡等
刺激控制疗法:有睡意才上床,建立“床”=“睡眠”的新反射,如果就寝后20分钟还未入睡,可以起床做点其他事情,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如此反复。不管晚上何时入睡,定时起床,建立规律的睡眠作息,尽量不午睡,实在很困,白天午睡时间20分钟为宜。
睡眠限制疗法:进一步减少床上醒着的时间,增加睡眠驱动力,提高睡眠效率。做睡眠日记,每天记录上床时间,起床时间,估计睡眠时间,计算睡眠效率。
放松训练:借助一些媒体来减少肌肉紧张,促进睡眠,包括冥想、正念、渐进性肌肉放松、呼吸训练等。
通常每周1次,标准化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药物治疗
CBT-1不会对每个人都有效,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进行,因此也需要借助药物来改善睡眠,分为:
1.苯二氮卓类药物:就是大家熟悉的安定类药物,后缀常是XX唑仑,XX西泮(pàn),短期使用能改善睡眠,不良反应常见头晕,跌倒,药物依赖,次日药物残留作用等,不建议长期用于老年人。
2.非苯二氮卓类的受体激动剂:比如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相对副作用小。
3.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这些药物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药治疗失眠
中医对失眠认识源远流长,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治疗原则。《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有虚证,有实证,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失眠就不能一概而论。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副作用小,无药物成瘾性,针对体质进行全身性的调整,具有优势。
目前神经内科已经开发了3种治疗失眠的院内制剂,配合中药熏药、耳穴、针刺、穴位贴、生物反馈等特色治疗方法,同时配备多导睡眠监测仪、肌电图、生物反馈仪、心理测评仪等多种检查设备和手段,由华西精神科博士带领、5名心理咨询师及治疗师常驻配合,对失眠及相关疾病进行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神经内科专家在此呼吁,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要通过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综合性治疗,以培养健康睡眠,建立良好免疫!
供稿 | 神经内科
编辑 | 闫译兮
排版 | 卢钰
审稿 |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