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五味全,酸甜苦辣咸”,意思是人的一生都要经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滋味。那么,您知道中药也有五味吗?中药的“五味”是指什么呢?今天就让药师傅带大家了解一下中药的五味吧。
中药五味的历史源流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说起中药,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苦的。或许很少人知道,在这“苦口良药”中也隐藏着“酸甜苦辣咸”,这里的“酸甜苦辣咸”即为中药“五味”,在中医领域称为“辛甘苦酸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五味系中药本身的特性,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的效果而确定的。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一下中药的“五味”。
①五味的含义:
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香气附于辛味,故称“五味”。
②起源:
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味、药性。即中药的“五味”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代表了中药的真实的滋味,比如甘草的“甘”代表药味甘甜;另一方面它代表了中药具有某种功效,比如黄芪的“甘”代表功效补益,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药五味的各自滋味
《黄帝内经》最早归纳五味基本作用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1.酸收
酸味药:“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固表止汗、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固崩止带、涩肠止泻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倍子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长期便血)。
2.苦坚
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药多用来治疗热证、湿证、阴虚火旺、喘咳、便秘等证,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通泻、泄降气逆、泻火存阴等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热湿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中,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3.甘缓
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大多数滋补类和调和性的中药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来滋养补虚、治正气虚弱、身体各部位疼痛,有时还作为中毒解救的药物。如熟地滋补精血,人参大补元气,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4.辛散
辛味药:发散、行气、活血。一般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如桂枝、紫苏叶等,可发散风寒,薄荷、菊花等可发散风热;治疗气滞证的药物,如香附、陈皮等;治疗瘀血阻滞的药物,如川芎、红花等;行气除胀的木香;活血化瘀的川芎都有辛味。
5.咸软
咸味药:“能下能软”,可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多用来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皮下隆起的局部结块)、瘿瘤(甲状腺肿瘤)。如鳖甲软坚消结、芒硝泻下通便。
中药五味的现代认识
1.酸味
酸味药物包括酸碱完全对立的两类药,呈酸性的物质为有机酸等,而呈碱性的物质主要是鞣质。将含酸碱性完全对立的两类药同归于“酸味药”,其根本原因是酸味药和涩味药的功能一致,即“酸敛收涩”。具有抗菌、抗炎、保护创面、止泻、止血、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等多种作用。例如含鞣质多的涩味药紫珠、棕榈炭、侧柏叶、地榆等均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2.苦味
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多是苦味药,有毒中药中苦味药也占有较高比例。清热药中的苦寒药黄连、黄柏、北豆根、苦参等均主要含生物碱,皆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栀子、知母等主要含苷类成分,具有抗菌、解热、利胆等作用,苦寒泻下药大黄和番泻叶中的番泻苷,具有泻下、抗菌和止血作用。
3.甘味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绝大多数的消食药、补益药和养心安神药为甘味药,甘味药在利水药、止血药和收涩药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在芳香化湿药、理气药、开窍药中没有甘味药。甘味补益药能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能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都适合于多食甘味食物。既能补充气血,又能消除肌肉紧张,还可以解毒,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4.辛味
辛味药主含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加淀粉酶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功能。所以辛味食物中的生姜、葱白、紫苏、胡椒等由于具有宣散风寒的功能而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而辛味中的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具有行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则可用于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等;辛味中的白酒、药酒等具有辛散风寒、温通脉络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痛等。
5.咸味
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化痰药中的咸味药如海藻、昆布、海浮石、礞石等均具有化痰、软坚的功效,如昆布、海藻内服可治疗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鹿茸、海马、紫河车等咸味与温热性相合,具有补肾温阳的功效。
中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密切相关,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脏各主其味,食物进入哪一脏腑就会对其产生滋养作用。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纳各种食物,这样才能通过五味调和达到脏腑得益的目的,使得身体健康,当然,如若五脏有病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或使用相应的药物,以帮助五脏功能的恢复。当然五味也不得偏嗜,酸多伤脾,甘多伤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也就是说,脾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点酸;肾虚的人不宜多吃甜食 ;肝血不旺的人,少吃点辣;心脏有问题的,咸味食物一定要控制住。
了解了五味,五脏才能“无畏”!以上五味小知识,您get到了吗?
药学指导:药剂科 杨欢